侯雪妮:未名湖畔的“科研侠”——

小小一方澄泥砚,何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差变化?从本科到博士后,从对理化的研究跨越到生物大分子领域的深耕,这个叫侯雪妮的山西姑娘,怎么看待自己“跳跃式”的成长之路?今天的青春创想理所当“燃”,一同走进北京大学,聆听博士后侯雪妮的成长故事与科研历程。

青春创想人侯雪妮:“我叫侯雪妮,是第24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,现在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。”

青春创想人侯雪妮:“高一我爸带我去绛县玩,那边有很多澄泥砚厂商,那边澄泥砚的颜色跟我们在忻州见到的澄泥砚颜色不太一样,当时想的是都叫澄泥砚,为什么会出现颜色的差异。当时做的是绛州澄泥砚和其他地方澄泥砚用途和工艺差异的研究。参加这个比赛,我就会觉得,学习不是课本上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,而是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,会有一点乐趣,会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。”

青春创想人侯雪妮:“我其实遇到最大的困难,因为我硕士是学物理的,本科可能稍微偏化学,博士转向了生物,新的领域之前也没有人带过,实验技术细节上的问题,很难短时间内攻克,那时候心理上压力特别大,会特别着急。老师就会劝你,出去玩几天,回来以后,从一开始源头上分析每一个细节,重新制定实验方案,再来做一次,很快就上手了。”

青春创想人侯雪妮:“兴趣是一个很奇怪的点,我大学的时候去滑雪,硕士的时候去学跳舞,我留学回来,学了两门小语种。你只要感兴趣了,就去做就好了!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多。因为我是做生物大分子结构表征的,从大概10年前开始,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我们这个领域以后,包括AlphaFold(一种人工智能程序)对我们这个领域冲击很大,我们就转向学习一下计算机、人工智能,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,你不知道学的知识什么时候就会用到。因为我属于可以坐得住的人,所以我会觉得搞研究会比较适合我。遇到问题,征服问题,本身就非常让人兴奋啊!”

青春创想人侯雪妮:“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规划5-10年的人,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能力站在当下,就能嗅到未来的动向,遇到你能看到的节点的时候再去想往哪个方向变,国家对于青少年的创新大赛投入了很大的力度来支持,就是希望青少年勇敢的去参加一些想要参加的比赛,不要害怕,人生的容错率其实是比较高的,大家要勇敢的往前冲,大不了回到原点,再换一个方向冲。希望大家加油,我在北大等你!”